鹤唳华亭,太子党的大后台顾思林,从历史上分析外戚干政的源流

时间:2022-09-04 08:27:02阅读:4194
《鹤唳华亭》第一集就是太子大雪天在殿外跪着,几乎要被冻死,但谁也不敢给皇帝谏言,唯有太子的舅舅武德候顾思林,穿上朝服内套铠甲面见皇帝,皇帝对自己这个大舅哥面子上出奇的关照,亲自扶住了他,不让他下跪
第1张图片
1/2
鹤唳华亭,太子党的大后台顾思林,从历史上分析外戚干政的源流第1张图片
第2张图片
2/2
鹤唳华亭,太子党的大后台顾思林,从历史上分析外戚干政的源流第2张图片

  《鹤唳华亭》第一集就是太子大雪天在殿外跪着,几乎要被冻死,但谁也不敢给皇帝谏言,唯有太子的舅舅武德候顾思林,穿上朝服内套铠甲面见皇帝,皇帝对自己这个大舅哥面子上出奇的关照,亲自扶住了他,不让他下跪,但皇帝的言语里满是刀光剑影,最后顾思林用外敌入侵边关为要挟,以自己“外放”去驻守边关防止敌人入侵为条件,获得了十几万边军的指挥权,还成功救下了太子,这算是外戚发挥作用的典型。那么历史上外戚政治的起源以及形成的条件有哪些?今天文史君带大家看一下

顾思林

  一、外戚是一股势力

  外戚政治是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而出现的。提到外戚干政,最出名的就是汉代,大家熟知的霍光、王莽、何进等等。这些外戚的共同特征就是以家族女性为核心,这些女性地位尊崇,要么是太后、皇后,最差也得是皇帝宠妃,这些女性的父亲或兄弟等有直系血缘的人,凭此女性地位而飘升,矗立于朝堂之上,称为外戚。以女性为核心,以女性的父兄的骨干就建立了基本骨架,凭此骨架向外延伸,动员门生、故旧、僚属加入自己阵营,拉起一伙人马,成为朝堂上一支新的派系即“戚党”,这就是外戚干政的基本要求。

  戚党一旦建立,外则依靠党势主导朝廷,影响决策;内则依靠女性给君主吹枕边风,影响皇帝的想法。其结果就是轻之动朝廷, 重之震社稷。而此关系下,女性自己和父兄们是双赢状态。历史上常见的太后临朝就是在父兄们权势的帮助下实现的,而父兄则得到了位极人臣、把持朝政的好处。虽然各朝都防范外戚干政,但历史上外戚干政屡见不鲜。

顾思林

  二、商周时期没有外戚干政

  上面说了外戚是一股势力,不是一两个人,在此前提下,我们看商周时代。

  商周时代,礼法严密,等级森严,所以当时没有恋爱自由这一说,是典型的政治婚姻。中学课本不也说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,按血缘建立等级秩序嘛。其时的政治我们可以认为是宗君合一,《礼记·婚义》说 :“婚礼者,将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庙 ,而下以继后世也。”一语道破了当时婚姻的本质,为了俩家共同政治利益而合作,向上承继祭祀宗庙,下为了延续家族发展。完全利益的产物。

  但奇怪的是出于政治利益建立的联盟却没有出现外戚干政!这是因为当时不是大一统的国家,分封制下,诸侯王在自己封地里也能为非作歹,不需要去祸害中央,再说天子的封地也没比自己的大多少,去了中央自己还要矮天子一截,还不如在自己封地里称王称霸。而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更是抑制了外戚干政,世卿世禄下,官员世袭,权力固定,外戚没法发展自己的势力,不可能凭借家族女性成为皇后、太后,自己就一跃成宰相。

  王莽

  三、真正外戚的出现

  但是到了战国情况就不一样了。战国时代是制度向封建专制、权力向君主集中、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换的重要时期。此情况下,原先分散各地的权力被集中在中央,地方上官员或贵族的权力被君主牢牢束缚,严格限制。依靠中央的命令,官员可以升降调动,所以去中央掌握枢机可是个好事。也就是说封建制发展越好,外戚越可能出现,此条件下,战国后期的秦国出现了最早的外戚政治,即秦昭王时期,秦昭王生母芈太后和其弟魏然、芈戎在几十年间把握秦国军政大权,秦王类似于傀儡。

  芈氏一族发展有一个过程。

  芈八子

  首先就是凭真本事说话。魏冉凭借姐姐芈八子为秦惠文王宠妃,跻身秦国朝廷,地位不高,但有了显露自己的本事的机会。此时魏冉真心为秦国效力,努力奋斗,凭借军功晋升,虽然权势不大,但受人尊敬。

  第二:秦武王死后,魏冉野心膨胀,扶植秦昭王铲除异己。《史记·穰侯列传》 :“武王卒,诸弟争立,唯魏冉力为能,立昭王。昭王即位,以冉为将军, 卫咸阳,诛季君之乱,而逐武王后,出之魏,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,威振秦国。”看出魏冉发狠了吧,基本把武王、昭王的兄弟杀光了。凭借拥立之功加上外戚身份,魏冉一跃成为秦国权臣。

  第三:升职相国,扩大党羽,增加封地,左右朝政。《史记 ·穰侯列传》“昭王少,宣太后自治,任冉为政”,昭王少?当时昭王可都20岁了。但是没办法,军政大权全在魏冉手里,魏冉还扩大了党羽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“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 ,下及王左右, 无非相国之人者”可见魏冉势力之大,政治权力上升,结果可以肆意敛财“穰侯之富, 富于王室”。

  魏冉

  第四:衰落。这么揽权,在那个时代秦王能安心吗?虽然是秦王的亲舅舅,但没准亲舅舅自己就会当秦王,所以公元前268年,范睢入秦忽悠秦王,指出外戚干政的危害,终于公元前266年,秦王免掉魏冉丞相职,把他贬回封地,秦国外戚干政算是解决了。但是魏冉开了个“好头”,那就是:外臣和内宫联合私谋废立,立完傀儡后,家族能一时兴盛。

  汉承秦制,到了汉代就进入了外戚干政的黄金时代,西汉吕家、霍光、王莽;东汉更典型,东汉是外戚宦官轮流干政,东汉外戚代表总计有:窦宪、邓骘、阎显、梁冀、董重、何进等等。

  顾思林

  四、外戚干政的原因

  封建时代外戚一直存在。但通过上述我们可以认为,先秦时代有外戚参政,但无外戚干政。那么外戚干政的条件有哪些呢?

  1.君主专制强化。与君臣共治的分封制不同,分封制下,虽然天子是天下共主,但是那是名义上的,实际诸侯在自己封地上称王称霸也没人管。可封建制度下,天下是一人之私财,权力利集中在中央,生杀予夺皆在一人。巨大的权力诱惑下,谁都想要越轨。

  2.官僚制产生。与世袭制不同,世袭制下,堵塞一切上升的空间。 而官僚政治是流官,名义上是能者上,无能者下,只要自己敢打敢拼,也可能位极人臣。这也刺激了外戚们的“进取心”

  3.君臣关系紧张。君臣关系其实历代都紧张,一旦君主权力太大,难免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,如明武宗;而臣子权利太大成为权臣就威胁皇帝,所以君臣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。当然这是对外姓臣子来说。而对外戚来说,他们凭借和皇帝的血缘关系,依靠裙带进入体制,博得一时荣华,获得一时信任,这是容易办到的,在这个期间他们就能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入仕不一定完全靠自己的本事,更多靠家族的女性,所以外戚即便犯了错误也容易被原谅,那么外戚群体就游离于臣下体制之外。

  顾阿宝

  4.皇帝担心亲兄弟。同样作为同姓之人,为何他能为皇帝,我只能屈尊臣下?在这种天下为一家私财的观念下,历史上手足相残的事屡见不鲜。所以皇帝有时候防内甚于防外。而外戚则不一样,外戚作为外姓,一旦夺皇位为天下所不容,这种思想下,很有可能利用外戚打压宗室,或是外戚宗室互相牵制。

  5.安稳朝廷的一时之计。东汉皇帝大多幼龄即位,一个小孩子如何管控国家,又不能让同姓宗室辅政。作为皇帝母亲的太后,在孤儿寡母情况下,最佳的选择就是依靠自己的父亲或弟兄,恰恰东汉皇帝大多短命,所以东汉外戚干政最为严重。

  通过上述我们也可以发现,外戚干政是封建时代的必然,伴随着封建的兴衰而兴衰。君主一人不可能和整个朝堂为敌,所以他需要外戚的支持,外戚干政能形成有着巨大的制度基础。一旦外戚干政能形成,那就真的是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,整个家族荣华富贵享之不尽,在巨大的诱惑面前,虽然历史上外戚被灭族的事情屡次发生,但外戚仍然前仆后继向干政方向努力。

本文系剧情吧原创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!转载许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